什麼是感覺統合失調?

什麼是感覺統合?
感覺統合(Sensory Integration)理論由美國職業治療師艾爾絲博士(Dr. Jean Ayres)於1970年代提出。大腦會接收、處理並整合來自不同感覺系統的訊息,從而產生適應性反應(adaptive response),使我們能適切應對周邊環境的過程。 具體來說,感覺統合涉及以下步驟:
1. 感覺系統接收環境中的刺激,例如聲音、觸感或身體移動的訊息。
2. 大腦分析與整理這些訊息,判斷其重要性並組織反應。
3. 適應性反應使我們能以適切的方式回應環境,例如避開危險、專注學習或完成日常活動。
對於正常發展的孩子,透過反覆的環境刺激,感覺統合功能會逐漸成熟。然而,若感覺處理系統出現問題,大腦可能無法有效處理訊息,導致感覺統合失調,影響生理、行為、情緒、專注力、社交、學習能力及自信心。
感覺統合的核心系統
以下介紹三個在感覺統合中至關重要的感覺系統:
1. 觸覺(Somatosensory System)
觸覺接收器位於皮膚,負責感知溫度、壓力、疼痛及振動等,統稱為軀體感覺。它在保護(如避開危險)與辨識(如區分物體質地)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• 失調表現:
– 過弱反應:無法察覺輕觸或身體弄髒,常刻意觸碰周遭物件以尋求更多刺激。
– 過敏反應:對某些質地(如毛衣或標籤)極度抗拒,討厭洗澡、刷牙、剪頭髮,甚至拒絕他人觸碰,影響社交互動。
2. 前庭覺(Vestibular System)
位於內耳的接收器負責偵測地心引力與速度,維持身體平衡、空間感及肌肉張力,是所有動作的基礎。
• 失調表現:
– 過弱反應:喜歡高速或高強度的活動(如跑跳、旋轉),需要強烈刺激才會有反應。
– 過敏反應:害怕高度或速度,容易暈眩或過度興奮,影響參與日常活動。
3. 本體覺(Proprioceptive System)
透過肌肉與關節的神經接收器,感知身體部位的位置及運動狀態,直接影響肢體協調與反應能力。
• 失調表現:
– 過弱反應:動作笨拙,喜歡撞來撞去、用腳尖走路或拉扯物件,以尋求更多肌肉刺激。
– 過敏反應:可能表現為動作僵硬,或避免需要協調的活動。
感覺統合失調的影響
當感覺處理系統出現過弱反應(under-responsive)或過敏反應(over-responsive)時,孩子可能在以下方面受到影響:
• 生理:肌肉張力不足、姿勢控制不佳、動作協調或平衡能力弱。
• 行為與情緒:容易分心、情緒波動,或出現「戰鬥、逃跑、凝固」(fight, flight, freeze)反應。例如,對突發聲音感到緊張(聽覺過敏),或拒絕參與某些活動(觸覺過敏)。
• 學習與專注力:難以專注於任務,影響思考理解與學習表現。
• 自信心與社交:因動作笨拙或社交互動困難,可能導致自信心下降。
神經可塑性與感覺統合訓練
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(neuroplasticity),意味著適當的環境刺激能促進大腦的活化與適應能力。透過反覆的適應性反應,大腦可重新組織感覺處理路徑,改善感覺統合功能。因此,在職業治療中,會透過結構化的感覺活動,幫助孩子逐步適應環境,提升專注力與動作協調能力。
及早介入
感覺統合失調並非孩子「不聽話」或「故意搗亂」,而是大腦處理感覺訊息的方式與眾不同。許多逃避或尋求刺激的行為,可能是孩子試圖保護自己或適應環境的表現。若您懷疑孩子有感覺統合問題,建議聯繫專業的職業治療師進行評估與介入,逐步協助孩子改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。